圖為任二換查看酸棗長勢。烏拉特后旗融媒體中心供圖
圖為任二換栽植的棗樹林一角。烏拉特后旗融媒體中心供圖
圖為棗果掛滿枝頭。烏拉特后旗融媒體中心供圖
中新網巴彥淖爾7月8日電 題:“國家林草鄉(xiāng)土專家”任二換:讓戈壁荒漠變成綠水青山
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
“今年,我承包了近3000畝烏拉特后旗退化草原生態(tài)修復治理項目種植了檸條,目前長勢不錯,幾年后就能長到1米多,抵御風沙的能力會更強。”7月8日,談起未來的規(guī)劃,“國家林草鄉(xiāng)土專家”任二換如是說道。
1974年,任二換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(qū)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呼和溫都爾鎮(zhèn)烏蘭哈少嘎查,這里處于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的東北部邊緣,地表沙化嚴重,植被稀少,因常年飽受風沙侵襲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惡劣,莊稼很難成活,村民們生產積極性也不高。
“這一片林以前都是砂石灘,大大小小的石頭和被風刮過來的浮沙。種樹澆水難度大,蒸發(fā)量也大,只適合種植酸棗、蒙古扁桃這些原生樹種。”任二換說。
大風不斷、黃沙漫天是家鄉(xiāng)留給任二換最深刻的記憶。過去,風沙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侵襲田地和村莊,當地不少人萌生了逃離的想法。
早年間,勤奮鉆研的任二換成立工程隊,攬工程,搞副業(yè),靠著勤勞的雙手,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,便想著為家鄉(xiāng)做點什么。
“我從小就在這兒長大,因為環(huán)境惡劣,這地里種啥啥不長,父母窮了一輩子。只有種樹才能改變家鄉(xiāng)的貧窮,那我就種樹!比味䲟Q說。
因為是“門外漢”,任二換四處求教,在得知種樹先得治沙后,他加入治沙工作隊,從壓沙障、圍網圍欄學起。無論冬暑,他趴在裸露的沙地,一米一米壓緊沙障,一寸一寸扎緊圍欄。為了集中力量治沙,他還組建了“黨員治沙工程隊”,帶領更多人投身到治沙中。
2010年開始,任二換在荒漠中開始種樹。雄心滿滿的他一上來就遇到了難題,荒漠地多屬于戈壁砂石地,石子多、沙多、土壤少、水源少,種樹最基本的“打坑”和“灌溉”就無法實現。
面對著眾人口中“錢打水漂”的事兒,任二換沒有退縮,沒土拉土,沒水打井,一棵又一棵,一畝又一畝,他在不毛之地立起了生命的枝干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任二換種的樹當年成活率達90%,得到了各級林業(yè)部門的高度評價,并撥付專項資金,支持他大力發(fā)展荒漠原生種樹種植。
就這樣,任二換十幾年如一日,戰(zhàn)風沙、斗荒漠、護家園,從義務種樹到農田防護林帶建設,從陰山沖積扇砂石灘生態(tài)修復到生態(tài)經濟林打造,一年比一年干得起勁兒。
經過10年努力,烏蘭哈少嘎查周邊建成2400多畝生態(tài)經濟林,完成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(tài)轉變,在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邊緣的不毛之地創(chuàng)造了綠色奇跡。與此同時,他還成立了農牧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,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,共同致富建設家鄉(xiāng)。
“除了防沙治沙,還得兼顧經濟效益!比味䲟Q盤算著要讓這些樹生根發(fā)金芽,他不僅請教了各級林草專家,也到山西、陜西、寧夏等地走訪。
“各方求證后,發(fā)現野生酸棗仁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。經過嫁接改良后的酸棗仁,也能當作樹種銷售!比味䲟Q說,2023年,通過這兩種方式,他的毛收入達到30余萬元。
與此同時,任二換還培育出荒漠原生樹種沙冬青、蒙古扁桃、霸王白刺、酸棗容器苗,完成了原生酸棗嫁接山西冬棗、灰棗、駿棗等食用棗技術試驗,并用研發(fā)技術栽植500多畝蒙古扁桃等原生樹種和1500多畝的改良棗林,帶領鄉(xiāng)親們在砂石灘上種起酸棗、蒙古扁桃等經濟樹種。
任二換多次獲評“農牧民致富帶頭人”“十佳科技特派員”。2023年,國家林草局聘任其為“國家林草鄉(xiāng)土專家”。
綠色成就產業(yè),產業(yè)反哺綠色。如今,從防沙治沙到與沙抗爭,從點沙成金到培育沙經濟,越來越多的任二換在沙漠中探索出一條綠色生態(tài)鏈,續(xù)寫著綠色發(fā)展、科學發(fā)展、促農增收的新篇章。(完)